第(1/3)页 辽地已从盛产煤矿铁器,到如今的物产丰富。 宁地想到要差上许多。 辽地是平原。 宁地却多山。 用来防守北胡,多山自然是好防守。 但也会限制住发展。 山地不方便种地,好在山坡比较平缓,还能放牧。 加上离北胡近,已经拥有朵颜三卫。 宁地的畜牧水平,放眼大庆是极高的。 北胡与大庆,游牧与农耕。 如今本该属于农耕的大庆,放牧水平不差。 相应的。 以游牧为主的北胡,许多牧场也都化作了耕地。 千余年的相互争斗,终究促成了相互之间的学习。 再加上曾经的北胡,占领过这片土地,也趁机让许多庆人,知晓了许多放牧的知识。 当年的庆皇。 就是给地主家放牛的。 宁地的畜牧知识,还是蛮重要的。 只是秦标如此言说,秦棣觉得还不如不说。 向大庆运送牛羊没问题。 这也方便互通有无。 只是有一点。 宁地每年放牧的牛羊,也终究是有限的。 秦标解决问题的方式,也很干脆。 “封国自治,多会人口暴涨。” “秦地如此,晋地如此,宁地也如此。” “宁地的人口,快要多到宁地无法承受了吧。” 毫无疑问。 从人口暴增上来看。 庆皇当年让藩王治理地方的政策,毫无疑问都是正确的。 放眼北方。 也就藩王们的封国内,百姓生活水平能达到温饱。 至于官员治理的地方,那简直就是乱糟糟一片。 也难怪秦标如今会更信任兄弟,而不是那群外人。 封国之内,除了辽地出了意外。 其他封国发展都很好。 当初老五造反,也是有底气的。 这个底气,就是晋地是整个北方人口最多,也最为繁荣的地方。 甚至晋地当年人满为患,庆皇不得不迁走一些晋地百姓。 民间还有大槐树移民之说。 晋地如此,秦地如此。 宁地自然也如此。 藩王是真的把百姓当做子民看待,生活得好了,人口自然会增长。 宁王秦棣笑得有些尴尬。 “人是有些多,牧场也的确不太够。” 秦棣有些尴尬。 若严格按照大庆的人口的土地划分来看的话。 宁地明显的人多地少。 建国时分配的土地,已经不适用于现在。 第(1/3)页